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

三品不如一德 找回童軍精神



三品不如一德 找回童軍精神



【聯合報╱劉源俊/東吳大學教授(台北市)】 2009.06.29 05:58 am



 


        教育部最近將品德與品質、品味合稱「三品」推行有品運動,成為話題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首先要說,「品德」是現代用詞,古人說的是「德性」。《中庸》裡,「尊德性」的位階最高,與之可以並論的是「道問學」;然而今天品德竟與品質、品味相提,無形中貶低了「德性」的重要。試問,英文的virtues可能與qualitytaste相提麼?


 


        我們的《國民教育法》第一條明明寫著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均衡發展」;但不知為何,近年教育當局總是避談德育(例如取消了五育並重的評量),現在則又改變名目,提倡「有品」!避談「五育」而推行「三品」,是不是有點可笑?
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與其推行「三品」(品的本意是分級),還不如名正言順重視「一德」。德育要在潛移默化,以身作則。德育本來是嚴肅的事,若為討好年輕學子,刻意安排比較花稍的包裝,給人「作秀」的印象,他們會只記得形式,學不到其中精髓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讓各校以申請專案計畫方式推行,更是可議。以往大學追求卓越計畫及正在推行的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都是殷鑑———學校及教育部都忙碌於表面文章(寫計畫書、報告書及在網路上填表格),著重形式,而難有實質效益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教育部經過調查,得知目前最需要的德育項目為:尊重生命、孝親尊長、負責盡責、誠實信用、團隊合作,這些似乎不經調查也能知道。古書中有許多智慧可以汲取:「天有好生之德。」「孝悌也者,其為人之本歟?」「言忠信,行篤敬。」「和而不同。」「群而不黨。」「致中和。」「士不可不弘毅。」「克己復禮為仁。」「道一以貫之—忠恕而已矣。」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。」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。」


 


        但是德育的關鍵在於要能落實在活動中。在此且為教育當局借箸代籌:重新振興青少年的童軍活動,當最能獲致實效。童軍活動除重視在野外生活中學習技能、合作與國際交往外,其主要意義更是在活動中培育真誠的心(S)、和群的情(C)、樂觀奮進的態度(O)、利用的知能(U)、接受鍛鍊的堅毅精神(T)與服務奉獻的人生觀(S)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過去十年來,童軍活動式微,令人遺憾。教育當局本有這方面基礎,如更投入加強,相信會收長遠的的功效,也可避免費而不惠之譏。


 




(舜榮老師推薦轉貼文)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