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

2/25 思源日

嚴家麟先生在學生時期因為許多教導他的老師多是革命份子,所以在青年時期已有革命思想,而當時他又參加了學校救世軍的美式訓練,所以在中國國勢日危之際,變起了革命救國的想法,但是當時的他身體衰弱,無法參加革命的軍事行動,於是他便決定以宗教與教育為一生的志願。

在1911年嚴家麟先生將英國的許多童軍書刊加以研究,並釋義童子軍之誓規與課程,並翻譯成中文,同時在幼童部的幼童們,用童子軍的方法施予訓練,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。

民國元年之際,嚴家麟先生病癒返校,他把初級訓練成績優秀的小朋友選為隊長,負責小隊訓練,當時人數不過為二十多人,同時隊員們自動捐製團旗,並制定服裝,領巾是用天藍色的,並擇定「二月二十五日」舉行宣誓典禮,自這一天起,中國童子軍便宣告成立了。

中國童子軍由武昌文華書院創辦後,因武昌位居全國中心,交通便利,消息靈通,文化輸入傳播很快,所以童子軍活動很快傳到上海。英人主辦的教會及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等處,都相繼組織起來,由此廣大宣傳,上海教育機關群起提倡。這時的中國童子軍活動,多由教會學校所主辦,關於童子軍活動的內容,自然是把英國那一套整個搬來,全部採用。不僅如此,童子軍教練人員也由外國人擔任,完全用英文講解,能享受童子軍活動的兒童佔極少數,而中國教育當局絲毫不曾注意這椿事,聽任中國童子軍活動全盤歐化。

民國二年,上海格致公學校長英人康普Kemp,他覺得整個抄襲英國童子軍方式,同時又都是外國人擔任教練員,這種情形繼續下去,很難普遍,也不易長久,因此他便在上海邀請中國當地教育聞人及熱心童子軍活動的人士,舉行了「童子軍教育會議」,討論適合中國兒童的童子軍組織及訓練法。會議結果,算是以英國童子軍活動模式,擬定了一個「中國童子軍教育的辦法」。實際上,仍多與英國童子軍活動相似。

民國四年,第二次遠東運動大會在上海舉行,上海各學校的童子軍,約有四百多人到會場維持秩序和各種服務工作,參加表演,為童子軍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。在服裝方面,新奇美觀活潑;服務方面,彬彬有禮,和藹可親,熱心負責;表演童子軍技能,都是前所未見,給參觀的人士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,引起各省教育界領袖讚賞。回到各自本省以後努力提倡,全國各重要都市紛紛仿效上海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方式,產生許多童子軍團體。這些辦理童子軍的人士只注重童子軍的形式,實際童子軍是什麼卻茫然不知。

民國五年,上海格致公學校長康普,認為童子軍活動能在中國普遍發展,但缺乏領導機構,於是倡議組織「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」,經上海各童子軍教練會議,決議總會設在上海,支會設在廣州、南京、漢口、北平、北津等地,並組織評議會,辦理一切事宜。

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的會務,多由外國人支配,除教會學校童子軍參加組織外,其他學校童子軍少有參加入會。因此,雖名為「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」,實際不是中國人辦理,這在中國童子軍活動史上,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。

民國六年,江蘇省童子軍領袖有鑑於江蘇省各縣的童子軍組織蒸蒸日上,深感外人辦理教會學校的童子軍,組訓統一,指揮靈活,而非教會的學校童子軍,是散沙一片,毫無聯繫,於是建議江蘇省教育會發起組織「江蘇省童子軍聯合會」,並召集本省各學校校長及童子軍教練員,共同商討會章,規定課程,以收組織訓練統一之效。從此,中國童子軍活動,才逐漸走入適於國情之途了。話雖如此,但教練員缺乏,仍不能擴展童軍活動,故該會又建議江蘇省教育會利用暑假開辦童子軍教育研討會,以便培養教練人才。於是在上海開辦暑期童子軍講習會,所到的學員,除江蘇本省外,浙江、江西、安徽等省也有很多人參加。

同年北京京師學務局,也召集各學校校長及體育教師,在局裡設立一個「北京童子軍委員會」,制訂童子軍組訓大綱,以便各學校童子軍團實施。自北京有了童子軍的組織以後,天津私立的南開中學也聘請童子軍教練員指導活動,成績頗佳,引起天津各學校的興趣,紛紛仿效組織童子軍團。

民國八年,「上海童子軍聯合會」出版了一份「童子軍月刊」,積極宣傳,影響甚廣,嗣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,舉辦暑假童子軍講習班,遠近各省都派人前往取經,頗極一時之盛。這次培養出很多教練人才,影響到各省童子軍發展,貢獻至為重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